本報記者 葉曉楠
2021年初,“萬企興萬村”行動被寫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這份沉甸甸的“政策紅包”,如同在希望的田野上播撒了一顆顆希望的種子。
“全國工商聯推進民營經濟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引導民營企業參與促進共同富裕,‘萬企幫萬村’行動圓滿收官,‘萬企興萬村’行動于去年成功啟動。在民營企業積極響應和社會各界廣泛支持下,如今,‘萬企興萬村’行動已經成為鄉村振興戰線上一支重要力量、一個響亮品牌。”全國工商聯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通過召開啟動大會、工作推進會,出臺指導文件,推進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傾斜支持重點縣、開展實驗項目體系建設、回報家鄉專項行動等系列工作,推動“萬企幫萬村”與“萬企興萬村”行動有效銜接。
一頭是企業發展,一頭是群眾增收。在踴躍投身鄉村振興的實踐中,眾多民營企業探索出龍頭企業帶動型、優勢資源開發型、園區建設引領型、回報家鄉感召型、村企共建共創型、跨產業融合發展型等多種有效參與途徑,為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作出了民企貢獻。
興一方產業,富一方百姓。當下,“萬企興萬村”行動開展得紅紅火火,精彩的故事正在各地上演……
稻香鰍肥,蛙聲一片好光景
“看,村里100畝稻田里同時養著黑斑蛙和泥鰍,今年的收入可不少呢!”近日,在湖南省瀏陽市棖沖鎮才常村的稻田里,38歲的村民唐沙一邊熟練地抓蛙,一邊樂呵呵地說。
稻叢里,跳動的黑斑蛙發出陣陣“呱呱”叫聲,在水底,肥碩的泥鰍悠閑游動,平靜的水面上,不時泛起陣陣漣漪。真是稻香鰍肥,蛙聲一片好光景。
“‘稻蛙鰍’模式可太好了,種養過程中,黑斑蛙吃蟲、除草,能防治水稻蟲害、草害;泥鰍能消化黑斑蛙的排泄物,疏松土壤,凈化水質。由于整片稻田不用打農藥,也不施化肥,稻谷和水產品的質量也提高了。”唐沙掰著手指頭算,同一塊田里,他能獲得好幾份收益。
“我們村推行‘稻蛙鰍’的生態養殖模式,效益好得很!”才常村黨總支書記陳慶湘對記者說,2019年9月,才常村黨總支牽頭成立了村經濟合作社,集中流轉土地15畝,建起全鎮第一個“稻蛙鰍”生態養殖基地,經過一年試養,為村級集體經濟創收5萬元。
“稻蛙鰍”的生態養殖模式既然可行,那就還得繼續壯大。
2021年,瀏陽市工商聯牽頭組織開展鄉村振興結對幫扶座談會,引進民營企業入村結親,助力鄉村振興建設了5個產業項目,F在,才常村建設了養殖基地,擴大了養殖面積,共同探索黑斑蛙養殖、繁育宰殺、產品深加工、線上銷售等環節一條龍模式,并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共同經營模式,達到互利共贏。
“通過‘萬企興萬村’行動的幫扶,村企結對,我們研發了即食產品和黑斑蛙預制菜,做好農產品深加工。同時,借助網絡直播平臺,讓‘鄉間好貨’走出田野乘‘云’上‘網’。”陳慶湘說,目前,才常村已初步形成黑斑蛙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產業鏈,截至2021年末,全村共建成生態立體養殖基地3個,總占地100余畝,實現銷售收入250萬元,村級集體經濟突破50萬元,2022年預計突破100萬元,被入選湖南省鄉村振興示范創建村。
污水治理,河里又能看到魚蝦了
“以前我們這里沒有搞污水處理的時候,污水都排到河里,小魚小蝦都沒有了,污水處理項目建好后,生活環境大大改善。”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隆木鄉隆木村村民廖壽生說,“污水治理了,河里又能看到魚蝦了。”
隆木村的新變化,離不開“萬企興萬村”項目——江西挺進環?萍脊煞萦邢薰局ν七M的南康區農村生活污水的治理工作。
“農村污水項目小而分散、實施難度較大,挺進公司在確定污水處理站規模前,會派出設計人員進村入戶到實地進行調查,按照實際常住人口計算污水產生量并適當留有余量的標準來設定建設規模,專門設計配套污水管網,把每家每戶的生活污水接入污水處理站,實現廠網一體化建設。”挺進環保副總裁王小軍對記者說。
為提升項目建設質量,挺進環保還積極與中科院贛江創新研究院、上海復旦大學、同濟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南昌大學、南昌航空大學、贛南師范大學等高校院所合作,對項目的技術路線進行不斷改進,制定了土地滲濾和一體化高效處理相結合的工藝路線。
就拿隆木鄉來說,這是一個地形以丘陵地貌為主的鄉鎮,為改善當地人居環境,挺進環保與當地緊密配合,制定污水收集和處置方案,對河道進行清淤治理,污水管網也實行了接戶收集。
“南康區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工程雖未全部竣工,但已投入試用的項目治污效果顯著,既美化了周邊環境,也使村民環保意識得到了改進。”王小軍說。
科技賦能,“綠葉銀絲”織富路
進入10月,四川省廣安市武勝縣猛山鄉的桑田里,桑葉依舊青翠,F代化的蠶房里,數臺機械手臂來回揮舞:切桑機切好桑葉后通過傳輸帶送到給桑槽內,由機器人代替人工取放蠶箔、自動石灰消毒和自動給桑工作,并可根據蠶的不同齡期和蠶座的面積調節撒石灰、桑葉的長寬比。
“這是我們正在試點探索的智能化蠶房,能實現養蠶環境智能化控制、機器人自動給桑消毒以及電動升降平移蠶臺。”正在猛山鄉指導技術的四川安泰繭絲綢集團有限公司的高級農藝師楊建林告訴記者,這套設備可以通過養蠶環境智能化控制系統,完成共育室溫度、濕度、氣流等環境調控。
武勝桑田周邊蠶農養出的蠶繭,將被運到附近的安泰繭絲綢集團。在繅絲車間里,機聲隆隆,梭如流星,繅絲、編檢、整理、查驗、打包……萬千蠶繭變成一束束豐滿柔滑的生絲。
“作為一家集蠶桑生產、蠶繭收烘、繅絲織綢、銷售出口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四川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在廣安市工商聯組織下,安泰集團正積極參與到‘萬企興萬村’行動中來,通過科技賦能,增加種養收入,讓‘綠葉銀絲’為群眾織就一條致富路。”安泰集團董事長唐定云說。
如今在武勝,蠶桑產業數字化運用不僅體現在蠶房里,更體現在日常工作的點點滴滴中。通過蠶桑合作社、家庭農場安裝的電腦及攝像頭,桑農們可以通過App遠程監控蠶棚,采用無人機進行定點桑園治蟲。
“我們今年還引進了智慧蠶桑管理系統,實現了透明化公平公正的蠶繭儀評收購,蠶繭收烘數據的自動采集、實時匯總,繭款直接結算到蠶農銀行卡,技術服務通過微信覆蓋每個養蠶農戶、基層繭站和業務人員,實現數字化管理、精準化指導。”楊建林說。
松興屯的葡萄熟了,村民們的心兒醉了
樓房別墅連成排,村里逛公園、看大戲……來到山東省高密市闞家鎮松興屯村,人們能明顯感受到這個村莊的勃勃生機。
近期,松興屯的果園基地里,葡萄喜獲豐收,巨峰葡萄、陽光玫瑰……一排排葡萄架整齊地排列著,綠油油的藤葉下,串串葡萄晶瑩剔透,看著顆顆飽滿成熟的葡萄,村民們的心兒都醉了。
在村民眼里,村里900多畝葡萄大棚加上700畝高溫蔬菜大棚和400多畝蘋果園,是他們致富路上的“黃金果”。
“我家種的是巨峰葡萄,從8月份到10月底一直處于收獲季。我和大伙兒一清早就進園子摘葡萄,忙到天黑回家。銷路也不用愁,有合作社,葡萄早就訂購一空了。”村民徐鳳洲是村里的承包大戶,成天在果園里忙前忙后,“吃過晚飯,我還要去村里的廣場上遛個彎,跳跳廣場舞哩!”
通過統一種植、統一管理保證了葡萄的品質,通過統一品牌,統一銷售,打出了松興屯品牌葡萄的知名度。每到葡萄收獲季,來自青島、合肥等地的客商紛紛前來批量訂購,供不應求。除了種植巨峰系列“甬優一號”外,松興屯村前年還引進了陽光玫瑰品種,一畝地估計就能收入3萬元。
近年來,松興屯村通過不斷探索村集體經濟增長點和村民增收途徑,大面積種植鮮食葡萄,不斷拓寬“綠色振興”之路。特別是自“萬企興萬村”行動開展以來,在麗珠源種植合作社的扶持下,松興屯村聯合打造了省級田園綜合體,建設“中荷現代農業產業園”“松興屯智慧生態園”、松興屯鄉村振興學院,開創鄉村振興新局面。
“現在,在我們松興屯村,村民既有保底流轉費,又能承包大棚搞經營,還可以在園區打工,多渠道增加了收入,目前年人均純收入達4.5萬元。”松興屯村村委會主任徐鳳杰說。
寫好“古”文章,帶火“岕”經濟
“岕”,指的是山間谷地。
兩岸青山,一江綠水,“岕”字的地貌,讓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煤山鎮新川村具備了獨特的風景與人文特色。
當人們沿著平整的山路來到新川村時,道路兩旁鱗次櫛比的農民別墅造型別致,家家戶戶掩映在竹海之中,溪水潺潺繞村而過,一幅村居美景躍然眼前。
新川村雖然地處山坳,卻走出了新能源電池行業企業天能控股集團。從1998年起,天能控股集團董事長張天任擔任了村黨支部書記,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領頭雁”,致力于和鄉親們一道集體致富。
物質生活富裕了,精神建設同樣是重點。
近年來,新川村大力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全方位振興,通過大力發展村企共建品牌、引導鄉賢回歸創業等方式,豐盈鄉村振興的“文化糧倉”。
目前,天能集團捐建的新川鄉村振興案例館已經建成,場館面積約700平方米,館內藏有新川村工業發展的珍貴文物和資料。作為省級鄉村博物館,館內展示的不少老照片和老物件,都是村民捐贈、收集而來的,通過這些老照片、老物件以及視頻資料,人們能詳細了解新川村從“靠山吃山”到“產業興村”再到“村企共建”的綠色發展歷程。自博物館成立以來,已接待參觀團隊900余批次,約10萬人次。
此外,新川村還建設了初心館、誠信館、紅色古道、“岕”文化風情街等文化展示體驗載體。為了守護新川村的古文化資源,80余名美山志愿者會日常對古道、古橋等進行巡查、維修。
“接下來我們還會挖掘新川特色美食,重編‘岕’里民謠《岕中景》,多維度深挖文化特色,寫好‘古’文章,帶火‘岕’經濟。”新川村干部胡春強說。